天津自贸区相关负责人赵海山谈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作者:秘书处 发布日期:2018-09-29

       [秘书处报]近日,国务院批复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与3年前的《中国(天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相比,“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下一步,天津自贸区深化改革开放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天津自贸区又将如何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就相关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赵海山。

       据介绍,天津自贸区获批3年来,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截至目前,90项改革任务和两批175项自主制度创新措施基本完成,区内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4.5万户,是自贸区设立前历年登记市场主体户数的2倍,注册资本(金)1.6万亿元。使用天津市1%的面积创造了天津市约12%的地区生产总值、近10%的一般预算收入、四分之一的实际利用外资,以及三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额。

       提及“进一步深化”的具体内容,赵海山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天津自贸区将扩大汽车、飞机船舶维修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和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领域的开放。

       第二,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天津自贸区将积极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务发展,推动产融结合示范区建设,探索融资租赁企业税前扣除政策。

        第三,进一步深化协作发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自贸区将打造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的跨境投融资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租赁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

赵海山表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天津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和鲜明特色。3年来,天津自贸区积极推进京津冀通关服务和口岸物流一体化、金融服务和监管一体化、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率先在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实施了京津冀海关、检验检疫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构建京津冀检验检疫“五协同”体系,京冀企业通过天津口岸进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天,平均通关成本减少近30%;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为区域内市场主体提供同城化金融服务,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联合北京市、河北省成立京津冀众创联盟,构建了三地统一互联网办税服务平台,天津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中京津冀企业超过50%。

     《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协作发展,努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下一步,天津自贸区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发挥对外开放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天津自贸区对京津冀地区的开放门户作用。二是增强港口口岸服务辐射功能。实施口岸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口岸的通关便利化水平,服务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是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通过一系列金融开放创新措施,重点支持区域协同产业项目,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和资源要素配置一体化。四是完善服务协同发展机制。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创新经验,率先向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为京津冀开发开放带来更多更大示范效应。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